来凤:“西”“南”非遗的相遇
通讯员 陈静如 张杏
7月12日,12名湖北省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第一批学员来到来凤县土家织锦村,感受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土家织锦“西兰卡普”的独特魅力。
南剧,是来凤县的传统戏曲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为发扬传承来凤南剧,2019年,来凤县招募第一批南剧学员,到黄冈艺术学校进行学习。如今,即将要毕业的她们,回来家乡,了解土家织锦文化、学习传统手工技艺,体验来凤不同非遗文化的魅力。
学生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织机用法
西兰卡普是土家语,意为“打花铺盖”,是一种土家织锦,色彩鲜明,纹样美观,其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与四川蜀锦、南京云锦、苏州宋锦、广西壮锦并称为“中国五大织锦”。历史上曾有记载:“廪君之巴氏出幏布八尺”和“发令大人输布一匹,小口二丈,谓之賨布。”“賨布”被汉人称之为“峒锦”或“土锦”。
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,各种色彩的粗丝、棉、毛绒线为纬线,进行手工挑织。它色彩艳丽,图案新颖,多达200余种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:一是自然景物、禽兽、家什器具、鲜花百草;二是几何图案,最常见的是单八勾、双八勾等;三是文字图案,如喜、福、寿等。整体效果古朴典雅,层次分明,惟妙惟肖,光彩夺目。图案表现了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热爱,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身着“西兰卡普”土家民族特色服饰的学生们围坐在织机前,向土家织锦“西兰卡普”湖北省恩施州州级传承人刘秀琴认真学习织机用法、编织步骤。
“西兰卡普真的太美了,这一针一线,都凝聚了我们土家人的智慧和文化。”学员胡雨欣跟着刘秀琴老人学习时不免感叹。
非遗既要代代守护、薪火相传,又要守正创新、与时俱进。当南剧和西兰卡普两种不同形式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,在年轻学员们的身上,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